两个多月前,我国渤海海域钻井平台发生溢油事故,大量原油污染了海洋。然而时至今日,该起事件非但没有画上句号,反而因为肇事方美国康菲公司的怠慢而变得越发严重。与有关部门的三令五申、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不同,康菲公司似乎颇为从容,不仅未在国家海洋局的清理期限内完成清污,还“遮遮掩掩、刻意隐瞒”,直到被事实逼到了墙脚,才勉强承认之前未尽力排查溢油风险点。而更人意外的是,就在几天前,康菲公司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则润滑油业务招聘通知,称“近期,随着中国渤海湾康菲钻井平台漏油事件的不断演变,使美国康菲石油公司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幅度的传播,也使得美国康菲润滑油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内人士所关注,业务成交量同比大幅度提升,业务人员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康菲润滑油部门一位相关人士称,漏油事件带来了业务量,康菲希望借此机会拓宽渠道,并“借助这次品牌广泛传播的机遇,共同分享康菲润滑油成长所带来的喜悦。”康菲公司何以能把错误甚至罪行当做成功利器来炫耀?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一个跨国企业,康菲公司的做法,不啻为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放弃,也是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嘲讽。墨西哥湾漏油,BP到现在还没缓过劲儿来,200亿美元的赔偿足以让一个牛哄哄的企业不寒而栗。而在康菲身上,到目前为止,除了2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海洋局问责的唾沫和舆论谴责的口水,好像也没有什么更给力的措施了。同时,康菲之所以千夫所指而面不改色,与其背后的中海油有莫大关系。在溢油事件的处理中,作为大股东的中海油显然没尽到约束、制衡之责。由此我们似乎也能看出,康菲公司的淡定,正是因为它明白自己在靠上了一棵大树的同时,又扼住了中国环境法律制度漏洞的“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