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昌江黎族自治县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力度,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多措并举,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帮扶村民发展经济高效产业,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贫困村民加入合作社、培养产业技术能人和加大农业品牌建设等工作,大力实施“商标富农”战略,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乙在村何富种养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蜂产品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七叉镇第一家种养专业合作社。过去,在没有成立合作社之前,乙在村的养蜂户主要是采取传统方式进行养蜂,不但规模小,而且技术含量和蜂蜜产量都不高。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何富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散养户,规模化、科学化发展养蜂产业,社员从刚开始的8户扩大到现在的18户。
自2011年成立以来,何富种养专业合作社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现已形成一定规模。记者来到养蜂基地看到,一排排长方形的蜂箱,十分壮观。据介绍,这片橡胶林下养殖的蜜蜂约有50箱,一箱蜜蜂每次产蜜约3斤,目前蜂蜜市场价为每斤138元,收益按季度结算,除去养殖成本,合作社每年的纯利润可达20多万元。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拓宽销售渠道,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2014年8月,在养蜂技术成熟的同时,何富种养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木棉红”商标,组织社员到各地取经,并自筹资金购买完整的加工包装设备,建设蜂蜜加工厂,收购其他合作社和农户的蜂蜜,进行加工、统一包装,通过淘宝、商场等多渠道进行销售,形成完整的蜂蜜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
为了抓好特色优势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七叉镇结合当地实际和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养蜂等林下经济产业。陈慧珍是七叉镇金炳村人,2014年,她与村里的4个姐妹成立了“五朵金花”养蜂专业合作社。陈慧珍告诉记者,过去村里都是以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缺乏规模化经营和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蜂农的经济效益。如今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有助于实现统一生产技术、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打造品牌、进一步提高了养蜂户的生产积极性。
在合作社的精心养殖下,目前蜜蜂已有100多箱,一年产量达1000多斤蜂蜜,收入近10多万元。
去年以来,七叉镇以“木棉雨林风情旅游小镇”建设为契机、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动力,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发展“一村一品”,全镇建成蜂蜜加工厂1家,发展蜜蜂、和牛、山猪、黑山羊、霸王山鸡、竹狸等养殖合作社49家,吸收了大批贫困户参加到合作社中,很好的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今年将打造“特色产业小镇”,将困难群众纳入“四种四养”产业项目建设,扩大和牛养殖规模,建成大章、红峰等山猪养殖示范基地3个,建设种桑养蚕示范基地1500亩。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木棉红”蜂蜜和特色农产品冲出海南、走向全国市场。
近年来,昌江大力实施“商标富农”战略,推出“山海黎乡纯美昌江”系列农产品地理标识,扶持打造霸王岭山鸡、姜园圣女果等本地特色农产品,通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高效产业,积极支持、鼓励企业、合作社和专业户打造农业品牌,营造了一个争创特色品牌的良好氛围。截止目前,全县共注册涉农商标104件,进一步打响昌江农产品品牌,提高昌江优势农业资源投资开发吸引力,为建设“纯美昌江”特色品牌农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海网特约记者 陈岚鹃 何信伶 李 锋 昌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