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此前受台风影响推迟出海的海南潭门渔民,6日开赴西南中沙海域作业。
6日上午9点半,在琼海市潭门中心渔港码头的广场边,当地群众舞龙舞狮、跳起鲤鱼灯舞,祭拜潭门渔民心中的海神108兄弟公。祈求出海的人、船都平安,获得大丰收。
潭门镇老船长 卢裕永:是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现在的潭门汉子,用生命换来的南海,换来我们的祖宗海,我们就隆重的祭拜这个兄弟公,这是我们的信仰。
祭拜仪式后,船老大在船头吹响螺号。五艘之前受台风影响而推迟出海的渔船起航。
老船长卢裕永说,南海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祖宗海,她养育了我们。
渔民:南海是世代耕耘的祖宗海
对于潭门渔民来说,南海西南中沙的每一片海域,都是他们世代耕耘的祖宗海,是养育了他们的家园。许多老渔民都在南海打了一辈子鱼,也有讲不完的南海故事,82岁的老船长苏承芬就是其中之一。
见到这位八旬老船长时,他正在为这艘木帆船模型做最后的打磨。这个模型是按照一比十五的比例,原模原样复制的。就连上面的卷轴都可以转动,把帆升起来或者降下去,十分逼真。
老苏说自己第一次出海到南沙打鱼,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年仅十五岁,乘坐的就是这样的木帆船。
潭门渔民和其它地方渔民作业的方式都不一样。说是在南沙打鱼,其实主要是抓能卖出好价钱的马蹄螺和海参等。他们从小练就了潜水抓鱼捡螺的好本领,这也是他们敢远赴南海西南中沙作业的自信所在。
中国南海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所副所长 林勇新:潭门渔民最重要的一个作业方式就是,他掌握了礁盘作业的技术,能够在那里(南沙)捕到鱼,其它地方的渔民没有掌握这个技术,就很难在那里捕到鱼。
不仅有好的身手,还有好的工具。为了在南沙抓更多的海参、捡更多的螺,潭门渔民上百年来还创造了不少特殊的捕鱼工具。三叉坠子是专门用来抓海参的,从水面看到礁盘上有海参,坠子放下去就能把海参叉住拉上来。连着长竹篙、由四条铁片做成的叉子,就是专门用来拣马蹄螺的。
长时间出海最紧张的就是淡水。一艘木帆船十五、六个人,最多能带10来吨,就只是做饭和饮用,也经常不够使,还得时刻惦记着到经过的一些岛上去找淡水来补给。
老苏说,西沙最好的淡水在甘泉岛,南沙就是太平岛的淡水最好。当船长到南海不仅要惦记水,还要想着风。木帆船出海,没有风就没有动力。所幸他们每次出海,都选择在农历十月份以后出发,这时南海刮的是东北风。从潭门到南沙,顺风顺水的话最快要5天5夜。
日积月累中,潭门渔民逐渐掌握了丰富的行船经验和捕捞技术,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越来越自信。用老苏的话说,也就是“浪再大也要从船底过”。